发布时间:2023-07-20来源:作者:浏览: 次
近日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,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,中国内地(不含港澳台)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,本轮猴痘疫情有哪些特点?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?又该如何预防呢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什么是猴痘?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, MPXV)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,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。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,病死率为1%-10%,通过接种疫苗可获得有效保护。由于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,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要的正痘病毒。
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,在土壤、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。该病毒对热敏感,加热至56℃30分钟或60℃10分钟即可灭活,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
本轮猴痘疫情有哪些特点?
•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,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。
•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,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。
•大部分病例为就诊时发现,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。
•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,主要为发热、疱疹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无重症、死亡病例。
猴痘的传播方式有哪些?
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。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他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而感染。
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,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。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。
猴痘有何症状?
猴痘的潜伏期(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)通常为6至13天,但也可能为5至21天。临床表现可分成两个阶段:
侵入期(发病后5天内):常有发热、剧烈头痛、淋巴结肿大、背痛、肌肉酸痛、重度疲乏无力等症状。
皮疹期(发热后1-3天):皮疹从面部开始,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,最常见出现在面部、手掌和脚掌部位。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到小水疱、脓疱,约10天后结痂,约三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。
部分病人在出现皮疹前会发生严重的淋巴结肿大,可有助于识别猴痘。猴痘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,多数患者在几周内康复。
数据显示,猴痘的病死率大约为3%~6%。重症常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人群,病情严重程度还与感染者基础健康状况、暴露于病毒的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。虽然猴痘与天花的典型临床表现相似,但是猴痘人际传播“效率”远低于天花,症状也明显轻于天花。
如何预防猴痘感染5
减少人群感染,需要公众提高对猴痘传播危险因素的认识,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,科学防范疫情传播。
⒈预防动物人传人: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,主要是避免与啮齿类、灵长类和有袋类动物发生接触,特别是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患病或死亡动物的肉、血液或其他部位;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。动物肉类需彻底煮熟才可食用。
⒉减少人际传播风险:避免与猴痘病例密切接触,避免使用被污染的衣物、物品等。如果意外接触到感染者后,应用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。照顾猴痘患者时,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。
⒊加强隔离防护:对来自疫区的人、动物及动物制品,应当严格落实检疫制度要求。对疑似接触过感染人员和动物的暴露人员,应当进行隔离医学观察。前往疫区人员需关注当地疫情形势,增强防范意识,掌握防护知识,保持个人卫生。
⒋加强监管预警:疾控和科研部门应当加强针对全球猴痘疫情的动态跟踪与研判分析,及时关注其流行传播特征和病原学特征,及早进行预警提示和阻断传播,防止猴痘在我国国内出现流行。同时,积极做好天花疫苗的储备和猴痘疫苗的研发工作。
目前是否有针对猴痘的疫苗或特效药?
06
以往的免疫实践证明,由于猴痘疫苗和天花疫苗的相似性,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的预防有效率达到了75%-85%。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感染猴痘病毒后,病症可能会有所减轻。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猴痘的疫苗或特效药物。为此,病例一经发现需及时严格隔离至痘痂脱落。治疗主要为抗常规病毒治疗结合对症、支持治疗,可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。
END
来源:中国疾控中心
编辑:周江荣
校对:袁 园
审核:胡宗敏
监制:覃候山